活的蛇窯 | 窯的進化史 | 蛇窯的結構 | 窯體簡介

 

磚瓦的原料為黏土,而六甲的黏土緻密而結實,乃造瓦燒磚的上好材料。黏土是由花崗岩或石英岩經風化分解後形成的,可塑性高,加水於黏土中充當潤滑劑會使粒子間更容易滑動,黏土容易捏塑也就是這個原因。早期由於交通不便,窯廠多設立在黏土礦區旁,就近取土,像本廠的魚池就是早期取土挖空的。
一般瓦窯的生產流程如下:練土→成形→陰乾→上釉→入窯→封窯→窯燒→側燒→冷卻→出窯
1.練土

淋水於土,掘土置入攪拌器,轉入輸送帶,滾入練土機,練得土料勻稱,水份適中,軟硬合度,宜於擠壓成形之泥團。

2.成形

練土機中的泥團,經抽風機吸盡泥團中的空氣,通過擠壓器形成板狀長片泥板,經過切條器或壓模器,得磚瓦泥坏,或各種造形。

3.陰乾

陶製品的乾燥受風及日照的影響,太強易使胚體產生龜裂,所以作品的厚度越大,乾燥的速度必須越慢。另外,造形複雜的成品亦同,因土粒間的扭力變化大,乾燥太快,其應力變大,容易失敗。

4.上釉

釉藥是陶瓷製品美麗的外衣,經由它的化妝,可使陶瓷製品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呈現。釉藥由許多不同的礦物與化學物質組成,經高溫燒製時產生新的化合物,而呈現光亮的表層並具防水的功能。施釉是一大學問,如何將釉藥均勻地鋪灑於作品表面,亦需一段時間的學習。

5.入窯

將磚瓦生坏堆滿窯內,堆積最主要原則有二:力求坏體排列、堆積的形式能夠引導火焰,燒透坏體;坏體堆積穩固,窯燒與冷卻所產生熱脹冷縮或地震,不致頃倒。其次,盡量放得多,堆得快。至於排坏的形式或方法並無固定。

6.封窯
7.窯燒

入窯完成,於砌築窯門上半,便可燒火。

8.側燒(燒筒仔孔)
9.以窯溫烘乾材薪
10.出窯

自窯內搬出磚瓦,不太需要特別技術,一般窯工可以為之。經常為了趕工,在窯溫未退之時,入窯強搬。此時酷熱,需長衣或大衣以隔熱。常見斗笠之細線在窯室遇熱而碳化變成黑色。甚熱如此。

註:參考林敬雄、陳信雄《磚瓦之美》,六甲鄉公所,頁68-76。斜體字乃其原文。

 

↑Top

回居廣陶